人文素質教育[概念]

人文素質教育[概念]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教育活動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

人文素質簡介

幾千年來,人類的教育一直在尋求完整性、和諧性與圓融性的夢想,東西方教育,概莫能外。我國教育自古以來就有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傳統,即教育首先是要培養出溫文爾雅、知書達禮、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的有文化有教養的“人”,同時要注重培養“才”。然而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和社會轉型期各種觀念、各種思想的影響下的現代教育則更多的是重教術而輕教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新興的以培養高等技術套用型專門人才為主的高等教育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現代化的建設歸根到底是要靠具有現代化素質的人來支撐。建設文明、民主、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就必須培養具有包括人文精神素質在內的綜合素質的人。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只學會一門專業知識,不講禮貌、不講道德、不講責任,不知人生還有什麼價值和意義,那么,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話。由此看來,對於高職教育來講人文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人文教育深刻影響到一個社會的治、亂、興、衰。

內涵

“人文”一詞,在詞典上界定為“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中國自古有重視人文教育的傳統。《易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裡的“人文”拿現在話來說,就是精神文明;這裡的“化”是教化,即教育的意思。講道理,講文明才是中華民族語言的基石。因此只有那些優秀的能夠升華的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價值的文化才能列入人文教育的內涵。“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薰陶以及自身實踐等教育活動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問題。

教育現狀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在我國教育界得到公認和推廣,眾多學校都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教育目標。然而鑒於以下幾點理由:,筆者認為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現狀仍舊可堪憂慮。

(一)在全社會重理輕文,重專業技能、輕綜合素質,重實用、輕基礎,急功近利等不良觀念的影響下,高職院校同樣受到衝擊。學校在專業規劃、專業建設上同樣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通過對部分高職學生的調查,發現他們不愛學習,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曠課,厭學現象。認為有用的技能學點,其他無所謂。人文素質的缺失使他們思維過於狹隘了。

(二)高等職業院校是近幾年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新生事物,國家和各級政府給予大力支持,因而發展迅猛。各類高職院校都忙於建專業、擴規模、求效益,而忽視了內涵的發展。這一方面造成辦學目標不明、特色不清、設施不足,教學成了專科教育的翻版、本科教育的壓縮,缺乏準確的市場定位和專業特色;另一方面,沉重繁忙的專業建設和處於探索階段的課程改革使教師無暇顧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三)對高等職業院校的定位產生誤解,從而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是以培養高等技術套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是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技術套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的。由此可以看出技術套用性和能力對於高職院校學生的重要性。雖然《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關於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要注重人文社會科學與技術教育相結合。但有些人將技術套用性和能力這兩點看成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育教學的依據。因而課程設定中專業技能技術課程占了絕大多數,而無人文課程的地位。即使有人文課程,大多也都是選修課,是附屬品,不能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可以說,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掌握一技之長、學會生存方面是較成功的,而在培養學生如何做人上卻是比較欠缺的。

(四)高職院校多由各類成人院校改制或中專院校升格或合併而來,無論從辦學歷史,還是師資力量、硬體設施都較普通本科高校有所差距。尤其從人文底蘊上,更是無法相比。許多高校有少則幾十年多則近百年的歷史,它們那古樸凝重的建築,幽雅美麗的校園本身對學生就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而且那裡也是我國名家大師雲集的地方,大師們那令人“高山仰止”的學術造詣,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感召著大批學生。高職院校則少有或沒有這樣的人物。而且,從生源素質上高職院校的學生也較它們的低一些。

(五)新建的高職院校的各級各類機構尚處於組建過程中,人員配備不足,有些教師尚未擺脫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多數教師仍停留在只傳授專業知識技能,忽視學生人格教育的,認為人文素質教育只是專門人文學科教師和專門機構(如黨團組織)的任務,而與他們無關,造成人文教育的單一化,無法形成全面的網路。

(六)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建高職院校一般成立時間較短,校園文化還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缺乏深厚的基礎和底蘊。由於高職院校學制較短,多為二至三年,各類學生團體組織人員流動較快,無法深刻反思總結,不成氣候,難以形成持久穩定的校園文化。讀書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基礎,在重視實用技能的高職校園中讀書自然成了少數人的奢侈行為,而且圖書館的人文類藏書也相對較少。缺乏了人文精神的校園文化自然不利於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提高途徑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是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外部條件

孔子言“君子不器”,學校教育不是“制器”,學校教育要把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具備全面綜合素質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把學生培養成為富有主體精神和創造力的人。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素質”的核心就是一個人的為人之道,就是“做人”。江澤民總書記講到“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民眾的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因此,應更好地實現智慧型與人格的統一,做事與做人的統一,學業與修養的統一。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全社會的事情。

(二)激活學生的人文素養的需要是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內在動力

人文素質是由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是人文知識、教育的內化,而絕非與學生的心理狀態無關的帶強制性的他律過程。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與學生是否自主自願地接受外在的人文影響,並內化這種影響密切相關。這種需要是基於對人文素質所具有的滿足自我與社會的價值的認識而產生的對某種理想人格自行的嚮往和追求的心理傾向。像歷史上的屈原、岳飛…,現代的雷鋒、孔繁森等…光照千古的偉大人格,是炎黃子孫的驕傲,永遠為世人所景仰。這種心理傾向對於人的知識的累積、能力的提高、觀念的形成、情感的培養、意志的鍛鍊具有全面的動力作用。所以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要激活學生的人文素養的需要,首先要讓學生懂得,人生最基本的問題是人和社會的關係問題,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就要求人們具有處理各種社會關係的內在品德。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每個人都表現出人格自我。現代科學技術的善用和惡用取決於人們的人文理性,美國“9.11”事件不正說明這一點嗎?其次,要讓學生明白,一個人人格是後天學習和鍛鍊而逐漸形成,逐漸提升的,它是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各方面的內在統一過程。李政道教授說:“科學與人文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一個全面發展的人不應當是只懂科技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也不能是不懂科技而侈談人文的“空心人”。再次,要讓學生理解“人之生不能無群”的道理,人們之間的相互依賴仗人與人之間互相提出要求或者認同某種社會規範體系,這種要求或規範即是個人在社會中得到的生存即做人的準則。先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則做人的準則。先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見富,我們學習、繼承、與時俱進發揚光大,就能比前辦更能推動歷史前進,使自己得到全面發展。

(三)開闢多樣的人文素質教育途徑是提高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保證

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環境的薰陶以及自身實踐使其內化為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人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過程。人文素質教育要通過多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課堂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功能

第一、要加強馬列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兩課”教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陣地。從量上來說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規定開設課程,安排課時,不得讓專業課擠占。從質上來說,要從考試、考分的圈子中跳出來,從世界觀上和方法論上給“兩課”定位,把人文知識融入到教學中,突出育人功能,使兩課起到為學生人生導向的作用。

第二、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是教學生如何處理做人的課程,西方稱之為通識教育課程,或者叫做博雅教育課程,在我國總稱為公共課程,其內容包括語文、歷史、文化、藝術、自然、哲學等領域。目前,有些學校把這些課程融為一體,開設了綜合文科課程,通過必修和選修文科課程,逐漸達到“三應”,即中外文化與文學優秀作品的應讀書目和藝術方面的應知應會。

第三、學校各門課程的教學,都要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針對當前學生重技能輕育人的傾向,強調各課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是單純的人文課程不可替代的,應大力提倡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對真、善、美的追求融合、滲透於專業課教學的全過程。

2.大力開展以培養人文素質為中心的校園文化活動

人文素質教育不同於知識能力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和環境的陶冶。哈佛大學文理學院前院長羅夫斯基曾說:“在哈佛,我常聽人說,學生們從相互間學到的東西比從教師那裡學到的東西還要多。”積極開發校園文化活動,即各種“講座”各種社團活動,各類科技節與文化節,在這些活動中鍛鍊學生的才能。學校應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和學會社團組織的作用,多開展一些有益於增加教師和學生的人文知識、陶冶他們情操的文化娛樂活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還應創造良好的學風、校風,人文環境建設的重點是創造一種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學生置身其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受到薰陶與感染,成為有較高人文素質的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建設具有特色的校園精神文明,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作用。

3.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應體現到教師隊伍建設中

人文素質最根本的是做人的問題,這與教師的教書育人工作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東漢學者許慎在其所著《說文解字》中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見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的影響很大。教得好,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得不好,是“誤人子弟,遺憾終生”。為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首先在引進教師時,不僅要考核科研水平,業務能力,還要進行人文素質考核;然後對教師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人文素質培訓;鼓勵他們參加各種高層次的學術活動,要求他們重視自身的人文修養,學校還應適當對外聘請綜合大學知名學者任教和講學或者進行人文素質專題講座,擴大交流。總之,高職院校要通過一系列措施來造就一批高品質高素質的教師,充分發揮他們的“言傳身教”作用。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但丁有句名言:“道德可以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也不能填補道德的缺陷。” 我們的學校教育不但要傳授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更應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讓他們學會愛人,學會做人,做一個善良的人,一個人格健康的人。中國高級技工嚴重缺乏,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高等職業教育大有可為,任重道遠。高職教育應站在全球競爭、民族振興的高度,用逾時空的眼光來審視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優秀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